天作孽,犹可活;
自作孽,不可活。
继全面取消支付宝免押金之后,ofo小黄车又涨价了,3分钟收费2元。
如果说服务好,取消免押、涨价也勉强能接受。但是,ofo最近的行为却逼着用户跟它说再见。
首先,之前已经购买月卡但是使用免押金的用户,如今必须先交押金才能使用。
更恶心的是,如今的ofo遍地都是坏车,只要扫码输入密码了,即使车是坏的,你人没享受,也要强制扣一块钱。
ofo怎么了?
但没想到的是,共享单车一开始就陷入了野蛮竞争:粗放经营、盲目扩张、豪掷补贴。
共享单车“停尸”场
很快,烧钱的规模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资本的预期,而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却被一一验证行不通。
于是,精明的投资人纷纷离场,共享单车不得已只能卖身自救。摩拜委身美团,成为王兴LBS大战略的一个插件。
而ofo既已接受了资本的投资,却又不肯屈服于资本,日子自然不好过。
数据显示,ofo自去年年中的7亿融资之后就再也没有获得融资,直到今年3月份才终于拿到17.7亿的救命钱。但这17.7亿却不是简单的融资,而是抵押借款!
17.7亿,1500万自行车,相当于一辆车抵押了 大约112 元。
以往的共享单车都是以股权融资的方案,而这次ofo几乎是以自己全部的身家性命来借钱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ofo的最后一搏!
而17.7亿看似很多,但对于还处于烧钱阶段的共享单车来说却是杯水车薪,所以,取消免押金、涨价都是ofo开源节流的方式。
ofo输给了曾经“强大的”自己
曾经占据共享单车半壁江山,风光无限的ofo怎么就落到今天如此窘迫的境地了呢?
其实,细究其发展史,就会发现ofo其实是输给了曾经“强大”的自己。
2014年,戴威从北大孵化出来ofo项目,创造了“共享单车”模式,并因此拿钱拿到手软。
两年后,对手摩拜才拿到500万投资,而ofo已经遍布了多个大城市了。
彼时,摩拜因为其造价高、投放量小,且押金是ofo的3倍;而ofo凭借足够多的投放量和轻便的骑行体验获得一大批忠实用户,包括风清本人。
但是,占据领头羊位置的ofo却选择了最低级的方式对抗摩拜:
疯狂投放车!
但几个月后,摩拜因为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损坏情况,而且可以通过 GPS 寻找到车,基本扫开就能骑,体验非常好。
以四年免维护为目标设计,必须点个赞
ofo却是和普通单车一样,使用的是普通轮胎,很容易损坏;而且初期也没有gps设置,找车也不方便;不仅如此,机械锁的设置,很容易就被人抹掉二维码(早期是编码),被人占为己有,
而ofo对此的表示却是“算过账,损坏2/3也可盈利”?!
于是,面对体验之争,ofo还是选择了最粗暴的方式:
投放更多新车。
而疯狂投放的弊端,在监管到来之际狠狠地补了ofo自己一刀——“共享单车已经饱和,不允许投放新车”,也就是说,此时的竞争变成了:谁的车耐骑,谁就能笑到最后。
而ofo虽然数量最多,但几乎都变成了堆在路上的垃圾。
如今光环褪去,剩下的都是生意,只要是产品都不可能敌得过“研发、质量”这两个关键词的。